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是一部在英国十九世纪文坛上焕发异彩的天才之作。它狂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蕴含在阴冷而暴力,神秘怪诞又隐隐约约透出神圣温情的背景中,整个场景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两个孤立的山庄和开放的大自然与荒原,书中人物身上体现出爱与恨两种极端,极度的爱中混杂着极度的恨,使小说在颤栗中呈现出极为强烈的戏剧化色彩。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曾评论说 :“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其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著,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呼啸山庄》使我想起埃尔·格里科的那些伟大的绘画中的一幅,画上是一片乌云下的昏暗的荒瘠土地的景色,雷声隆隆拖长了的憔悴的人影东歪西倒,被一种不是属于尘世间的情绪弄得恍恍惚惚,他们屏息着。铅色的天空掠过一道闪电,给这一情景加上最后一笔,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
《呼啸山庄》出版于1847年,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初问世时,它颇受冷落;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征服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而今,在西方文学的经典书单中,它已与《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巨著分庭抗礼了。
拿着《呼啸山庄》这本书,我就在想它为什么以呼啸山庄命名?呼啸二字又代表什么意思?看着看着我渐渐明白了:1、书中的一个山庄名为呼啸山庄,而整本书都围绕此山庄而写。2、书中的环境描写相当惊悚、悬疑。荒野、悲风、暴雪、黑夜,尤其是那鬼哭狼嚎、悲风鸣鸣的渲染,让人心中只有令人发麻的“呼啸”二字,它在呼啸什么?是呼啸希斯克厉夫的可悲、可怜、可恨?是呼啸凯瑟琳的虚荣绝情?还是呼啸林谆、小凯瑟琳及希斯克厉夫少爷等人作为复仇牺牲品的可气、可叹?也许都有吧!《呼啸山庄》是讲爱恨情仇的故事,与其这样说还不如说它是恋爱之人的谆谆教诲,经血的教训来诠释爱情的忠贞与背叛,爱可以无私伟大的,同样可以是恐怖邪恶的。
终于明白了:爱与恨,可以背道而驰,可以相生相伴!
《呼啸山庄》的主题是常见的爱情与复仇,情节也很简单。主人公希刺克厉夫是利物浦街头的弃儿,老恩萧先生收养了他,把他带到呼啸山庄,并对他宠爱有加。老恩萧的宠爱引起了其子辛德利的嫉妒和仇视。老恩萧一死,辛德利便对他进行了残酷的折磨,剥夺他受教育的机会,把他撵出客厅,沦为奴隶。但老恩萧之女凯瑟琳却始终同情他,站在他一边,与他联合起来反抗辛德利的暴政,并在共同的反抗中孕育出一种根植于生命最深处的爱情。然而这种感情在凯瑟琳见到画眉山庄舒适而体面的生活的时候起了变化,最后她以一念之差嫁给了画眉山庄的少爷——英俊、富有、温文尔雅的埃德加·林惇。希刺克厉夫愤而出走,三年后衣锦还乡,开始大施报复。凯瑟琳旧情复萌,伤心而死,遗下一女小凯瑟琳。希刺克厉夫为谋画眉山庄的产业,强娶埃德加·林惇之妹伊莎贝拉,得子小林惇;又与辛德利赌博,赢其家产,在其死后又收容其子哈里顿,以其当年待己之道而待之。十几年后,三个孩子渐已长大;希刺克厉夫又施计谋,胁迫小凯瑟琳与病势沉重的小林惇成婚,不久小凯瑟琳父丧夫亡,希刺克厉夫终于将两家财产夺于手中。但此时他对凯瑟琳多年的思念已压过了他的求生欲望,终于在一场暴风雨中神秘地死去。而哈里顿与小凯瑟琳则前嫌尽释、共结同心,预备婚后移居画眉山庄,而曾经风雨的呼啸山庄则将沉入寂静之中。
荒原是《呼啸山庄》的永恒背景和底蕴,它展现了人性中的刚劲、野性和激情,描写了一种狂放不羁、自由洒脱的性情,是人的本能的激烈释放。透过它我们能聆听到困于现实的灵魂挣扎着返回本真的凄惨而绝望的叹息。《呼啸山庄》的神秘性和奇特性是《简·爱》和其它小说所难以比拟的。正因为如此,它比其它小说更难让人理解,更难让人接受。它所表现的是一种荒原之美,饱含刚劲,野性和激情。《呼啸山庄》的每一章都肆虐着山呼海啸,狂风暴雨,以其撕心裂肺的情感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内心。而常人所喜欢的温婉,雅致,娇柔在这里都成了一种孱弱,毫无价值的东西。《呼啸山庄》直接指向人的灵魂。读者无法从《呼啸山庄》中感受到情感的美妙,愉悦,扑面而来的是灵魂的激烈震荡与冲突。爱与恨以超越人类极限的强度展现出来。这种展现突破了人类社会文明的界限,几乎是人性中炽烈的激情的再现。我们在呼啸而过的狂风中听到了灵魂深处的回应。这样的呼喊与回应,这样的野性与激情,就是荒原气质,也正是《呼啸山庄》的精神内核,它如利箭贯胸般穿透全书,又像花蕾绽放般扩散开来,震撼读者的身心。
《呼啸山庄》中所体现的爱情虽不是轰轰烈烈,但体现了爱情的忠贞和伟大。希刺克厉夫对凯瑟琳那至死不渝的爱,凯瑟琳那震撼人心的呼喊:“我就是希刺克厉夫,希刺克厉夫就是我,我们的灵魂是用同一块粒子做成的。”多么感人至深的爱情宣言,我想,这也是爱到深处的自然流露吧。虽然他们的结局并不圆满,但是他们收获了真爱,将爱情的真谛演绎到极致,作为旁观者,不禁对他们凄美的爱情感到惋惜,同时又心生敬意和感慨:爱情是如此崇高和伟大。书中还体现了这样一个主题:只要有合适的土壤,人性是会复苏的。小凯瑟琳与哈里顿对山庄访客洛克乌德先生的有限的关心,山庄女管家齐拉的理智等等,在那个阴暗的环境里,无一不召示了人类心灵深处那颗本善的心,哈里顿与小凯瑟琳的最后结合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虽然他们走到一块的过程是那么的坎坷与磨难,但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就像文中预示的那样,终将过上幸福的日子。人性美最终战胜了人性恶,美好的人性最终得到了复苏。
我记得拿破伦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如果有人嘲笑我个子矮,我就砍去他的头,这样他就和我一样高了”。我想相信希斯克利夫和拿破伦的想法一样:与其没有尊严,任人欺凌地度过一生,还不如痛痛快快地较量一番。既然弱者不得好活,强者也不得好死。正是爱与恨的鲜明反差,正是特殊环境下的爱恨情仇造成了希斯克利夫那份独特的个性,而那份独特的个性,又如火山的迸发,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
再看希刺克厉夫,就那个时代来说,是值得同情的人物,他的复仇是可以理解的。十几年来,凯瑟琳的孤魂在旷野上彷徨哭泣,等待着希刺克厉夫,终于希刺克厉夫离开了人世,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相聚,彼此的灵魂不再孤独,黑夜里在旷野上,山岩底下散步……正如作者最后写道:“我在那温和的天空下面,在这三块墓碑前留连,望着飞蛾在石南丛和兰铃花中扑飞,听着柔风在草间飘动,我纳闷有谁能想象得出在那平静的土地下面的长眠者竟会有并不平静的睡眠。”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那种不为世俗所压服、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正是对他们所处的被恶势力所操纵的旧时代的一个顽强的反抗,尽管他们的反抗是徒劳无力的,但他们的爱情在作者的笔下战胜了死亡,达到了升华境界。他们的相爱也正是人性美的一种复苏与兴盛吧!
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食,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告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
虽然这是个悲剧,但却非常感谢艾米莉,或许,她真的抓住了爱的精髓。
由爱的开始的恨应该经爱的终结,无法被宽恕的爱,只能永远延续下去,不管以何种方式,直至相爱的人获得解释。克厉夫或许是该死的,是应该被惩罚的罪人,然而,他终其一生未能与凯瑟琳长相厮守,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天人永隔,难道不正是为他的爱与恨付出应有的借贷,接受最残酷的惩罚吗?那种孤独、恐惧和绝望是等待与幽灵会面的焦虑和期待就象一把钝刀,一刀刀削割他的灵魂,一点点侵蚀他的肉体,最终把他推向死亡。
今天的读者已经获得了足够的认知和开明的观点,抛开虚假的道义教条和做作的品位情调,我们已经可以理解女作家为什么被称为超越时代的天才。她笔下的克厉夫在被所有人唾弃的同时,却从人性的角度展现了奇特耀眼的光彩,永恒的爱和至深的恨赋予他独特的魅力,一种散发着狂野欲望、不受约束的个性魅力。正如小说开头所描写的荒野之树,它是扭曲变态的,却最不加修饰、自然生成的。克厉夫的一切都是环境造成的,他就是那荒野之树,努力地生存,抗拒着狂风暴雨,在变成了这样的丑态之后,用丑恶对抗、报复这制造丑恶的严酷环境。
一个遵循传统、保守道德规范的英国淑女,以如此独特、敏锐的视角揭示了人性,探讨了人性,理解了人性。在她的笔下,爱与恨以一种最自由的状态得到了释放、延伸,她给我们看到了人性最美也是最丑的一面,让我们探寻到任何人内心都无法逃避的善与恶。
不可否认这一篇小说涵盖的东西远远超越了爱情的本身它赞扬了人的美德抨击了人心的黑暗用世俗的生活画卷了他们对美好的追求。我们从中学到的是如何把自我与他人对照来发现自己的缺点洗却心灵的肮脏同时也教给我们如何面对世界如何以自己的爱来换取世界的光明。这样我们在迈向文明生活和爱情社会的路上看到的正式新生命的不屈再生。
暴风雪过后终将是万里晴空的清爽和平静,震撼过后留下深深的思索和无限的遐想。合上《呼啸山庄》,我只希望克厉夫和凯瑟琳在结束一代人的爱恨情仇后,在荒野间获得真正永恒的宁静……